以经常居住地落户制提升民众获得感
■ 社论
实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将为不少“漂一族”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找到归属感,拥有获得感,让他们的奋斗与一座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
据媒体报道,在2月21日召开的全国治安管理工作座谈会上,公安部副部长孙力军表示,要全面深化以户籍制度为重点的治安管理改革,加快建立新型户籍制度。除落户超大、特大城市和跨省迁移户口实行审批制外,积极探索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此次户口迁移政策将以“自愿、分类、有序”为原则,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重点群体落户限制,尤其是要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统筹普通劳动者落户和各类人才落户,争取提前完成1亿人进城落户的任务。
户籍一直是民众比较关注、关心的大事。因为户籍制度附带着购房资格、孩子上学和养老等诸多福利,孩子上学尤其是重中之重。可以说,这一纸户籍阻隔的就是不少家庭的幸福。如果在更多城市能够让民众实现“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那将为这个不小的群体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对于户口迁移政策的规则是,“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虽然建制镇和小城市的户籍限制是“全面放开”,这其实还是给很多人落户在经常居住的中等以上城市设置了门槛。尤其是,有些城市还将落户与是否购房绑定在一起,让不少人无法在经常居住的城市落户。
这就让一部分适龄青少年有了另外一个标签,“随迁子女”或“留守儿童”。而这个群体不在少数。根据教育部2018年8月发布的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数分别是1361.51万、1835.74万和1389.74万人。也就是说,每三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中就至少有一个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
显然,如何去掉这部分孩子因为户籍而贴上的“另类标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在青少年的眼中,户籍就是一个身份的认同,它可能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一种心理认知的障碍。即便对于奋斗在异地他乡的成人来说,一纸户籍也可能让其在心理上无法完全认可自己作为经常居住城市的市民身份,让人还是会有一种“漂”的感觉,缺失归属感。
近年来,包括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杭州、成都和郑州等新一线城市以及一些二线城市也都积极放开对人才的户籍限制,但这毕竟是地方政策。而此次公安部提出的积极探索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包括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亦提出了“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则是对民意的积极回应。
实际上,“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也是为了一座城市的长远发展,因为只有让奋斗在一座城市的民众找到归属感,拥有获得感,他们才可能真正安心地在这座城市打拼,让他们的奋斗与一座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