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自然保护区,怎么办
【生态建言】
自然保护区通常位于偏远、人迹罕至的地区,主要用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则是本地没有自然分布,通常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引入并建立自然种群,给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既然外来物种入侵的关键因素是人,而自然保护区排斥人类活动,在大多数人眼中,外来物种入侵与自然保护区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由于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内均有原住民居住,人类活动频繁,自然保护区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乐观。
1.外来物种入侵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查明外来物种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入侵现状,早在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就启动了针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外来入侵物种的专项调查,从北到南选择辽宁、山东、云南等12个省(区、市)共27个典型自然保护区。此次实地调查共发现131种外来入侵物种分布,起源地以美洲居多,主要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内的实验区和缓冲区。其中,外来入侵植物占绝大多数,共有119种(90.8%),外来入侵动物有12种(9.2%)。
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外来物种入侵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2017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宫璐等人研究发现,我国仅有5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过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占国家级保护区总数的12.4%),入侵自然保护区的物种总数已达201种,相较于2006年首次调查数量增加了70种,其中入侵植物176种,入侵动物25种。重庆金佛山、广东鼎湖山和云南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内入侵的外来植物均超过50种,原环境保护部公布的3批外来入侵物种有近70%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分布。
由此可见,随着近10年间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自然保护区内外来物种的入侵形势并未好转,反而存在入侵种类逐渐增加、分布范围持续扩大、部分恶性入侵物种难以根除等问题。例如,沿海滩涂区域的互花米草、西南地区的紫茎泽兰、南方地区的薇甘菊等,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繁殖力超强,扩散速度快,并能分泌化学感应物质,抑制周边其他本土植物生长,成为最令人头疼的恶性外来入侵物种。
2.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群安全受威胁
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场所,也是我国珍稀濒危物种及特有生态系统的最后避难所。外来物种对自然保护区的入侵,不仅会降低生物多样性、破坏当地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影响遗传多样性,还可能摧毁原生的生态系统,威胁到自然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动植物种群的安全。
研究表明,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削弱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外来物种入侵会对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造成影响,导致当地生态系统单一化或退化,破坏生态平衡。二是污染生态环境,危害人畜健康。入侵的外来物种多数会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健康。例如,褐家鼠等外来动物通常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豚草等外来植物的花粉是人类变态反应症的主要致病原之一,容易诱发过敏性哮喘、鼻炎和皮炎等疾病,严重的还会并发肺气肿、心脏病乃至死亡。三是使食物网络结构崩溃,导致生物灭绝。由于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外来物种繁殖的自然天敌或其他因素,其引入后往往会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群,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退化、多样性锐减甚至灭绝。
由于人类活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互花米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等14种外来入侵植物分布,其中互花米草被引入后生长迅速,遍地蔓生、根系发达、植株密集,致使贝类在密集的草滩中活动困难,甚至窒息死亡,直接降低了滩涂的生物多样性。此外,互花米草所到之处不断排挤其他湿地植物,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影响候鸟的栖息地和觅食地。
3.多措并举防治外来物种入侵
近年来,针对外来入侵物种采取的主要防治手段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替代、群落改造和资源开发等,各种防治手段经常配合使用。其中,物理防治偏重于物理因子或机械作用手段;化学防治利用有毒化学药剂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杀灭;生物防治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克制的原理来防治,包括利用天敌、作物的抗性等;生态替代和群落改造利用本地具有化感作用或竞争能力较强的无害物种与入侵物种进行竞争,从而建立新的群落,取代或抑制入侵物种;资源开发则从研究入侵物种的经济价值角度出发,在消灭入侵物种的同时创造经济收益。
2006年,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上海市有关部门和高校开展互花米草治理研究。2012年获得中央湿地保护补助项目支持后,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示范研究正式开展,投资超过10亿元,采用“围、割、淹、晒、种、调”六字诀,成功控制了互花米草的扩散与入侵,修复后的湿地生态面貌初步呈现,大规模的迁徙鸟群可以集中栖息,为中国海滨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控制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样本。
总体来看,我国自然保护区外来物种入侵的情况不容乐观。未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内外贸易往来将越来越频繁,生物入侵的风险与概率也大大增加。为此,建议今后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开展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专项调查,查明入侵物种的现状和潜在风险;二是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公众对外来物种入侵紧迫性与危害性的认识;三是针对恶性外来入侵物种加强研究,研发新的防治手段,对保护区恶性外来入侵物种进行彻底整治;四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平台。只有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外来物种入侵演变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灾难。
(作者:秦卫华,系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中林,系助理研究员)
【资料链接】
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
1.有意引进。外来生物入侵最主要的渠道。该引入本意是将物种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改造和恢复、景观美化等目的,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被引入物种改变了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后,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演变为入侵危害物种。
2.无意传入。这种引进方式虽然系人为引进,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或入境旅游等人类活动无意间引入的。例如“松材线虫”就是我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制包装箱带进来的。入境旅客携带的果蔬肉类甚至鞋底,也可能成为外来生物无意入侵的渠道。
3.自然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而是生物靠自身的扩散传播或借助自然力量传入。植物种子或繁殖体可以借助风力或动物的迁徙实现自然扩散,例如飞机草、紫茎泽兰和美洲斑潜蝇就是靠自然因素进入我国境内,现已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并逐年向北部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