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李家超发表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深化改革惠民生

福建永定:百年圆楼映“秋景” 晒秋画卷迎客来

140年法国独立沙龙京城首秀 助推中法文化“超级连接”与艺术共融

海南自贸港推介会暨政策解读会在香港举行

100个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精彩故事启动网上巡礼

全球好物“链”接全球!东北亚博览会开放平臺助推区域合作新机遇

香港特首李家超发表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深化改革惠民生

发布时间: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9月17日电 (记者 韩星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17日在特区立法会宣读其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这份施政报告以“深化改革 心系民生 发挥优势 同创未来”为主题,以经济和民生为主轴,全面阐述李家超在新一年的施政理念、发展目标和措施。
  李家超在开篇提到,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亦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这份施政报告既是香港全力“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加快迈向“由治及兴”的进程表,亦是香港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实现突破新局面的策略部署。
  当日宣读的施政报告涵盖强化政府治理体系、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产业发展和革新、巩固香港国际中心地位等篇章,既延续、深化去年施政报告的政策,亦在多个新兴领域加快改革步伐。
  李家超引述《202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相关排名数据指出,香港在“政府效率”排名世界第二,反映香港公务员整体是一支优秀队伍。为强化治理,他提出建立“部门首长责任制”,强化公务员评核机制,成立“AI效能提升组”,统筹和指导政府部门。
  过去数年,特区政府投放大量资源推动建设北部都会区(简称“北都”)。在此份施政报告中,李家超提升北都发展的决策层次,成立由他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3个工作组:由财政司司长任组长的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按北都各指定发展区的性质和规模,设计发展及营运模式;由政务司司长任组长的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成立调研专班,研究北都大学城发展模式;由财政司副司长任组长的规划及发展工作组,负责由规划到执行的全流程管理,就统筹整合规划、工程、土地、交通、环保等作全面部署,促进产业进驻,创造职位和提升生产力。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面对市场格局和科技的急剧转变,施政报告一方面推出一系列措施巩固金融、法律等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包括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AI与数据科学等。相关措施包括引进飞机回收企业及人才培训、推动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发展、吸引更多国际和内地顶尖药企落户香港、推动AI和数据科学产业发展等。
  施政报告亦充分发挥香港“内联外通”的优势。对内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主动招揽内地企业利用香港平台“出海”;对外将推动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与东南亚的交易所深化合作,吸引更多东南亚发行人在香港第二上市。
  “改善民生是我施政的最终目标。”李家超说。施政报告以民生为压轴专章,也是篇幅最大的一章,涵盖土地房屋、交通运输、医疗护理、社会福利、保障劳工、关爱共融等9个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范畴。重点措施包括增加公营房屋供应、丰富置业阶梯、提升公营医疗体系、继续精准扶贫等,还推出11项措施加大支援中小企,更好地应对经济转型,以及成立“社会高龄化对策工作组”应对高龄化的挑战等。
  施政报告还围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文化、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等提出多项政策措施。
  李家超当日宣读施政报告用时约3小时。他当日佩戴一条由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师生团队设计制作的绿色领带。该领带颜色与施政报告封面颜色相匹配,其设计灵感来自香港三座知名大桥:港珠澳大桥、青马大桥和汀九桥。李家超此前介绍,这三座大桥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紧密相连,象征着香港联通世界、具备国际视野,代表着香港和谐发展。
  “今天的香港,站在迈向‘由治及兴’的关键节点,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李家超在结语中回顾了香港经历过的多次经济转型。他说,这些转型背后,承载着无数香港人拼搏奋斗的故事,靠的是改革变通、自强不息。这些是香港人的特质,是香港成功的DNA。(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香港举办研讨会探讨绿色金融科技机遇

首页   |   

Copyright © http://www.yhkmac.com 粤港澳头条 版权所有